七月的阳光日益猛烈,在经过一段颠簸崎岖的道路后,“守初心 担使命 重走抗联路”主题采访调研组成员乘车来到了位于海林市三道河子镇附近的莲花湖畔,放眼望去是辽阔的湖水和巍峨的群山,时而有鱼儿在水面上跳跃、鸟儿在险峰间翱翔。然而在平静的湖水下面几十米深处,却隐藏着抗联英雄李文彬投身革命、奋勇杀敌的红色故事。
“我们身后的这片湖区就是当年李文彬起义的遗址所在,遗址现在已被淹没在水下。”市委史志研究室副研究员陈学良介绍说,当年英雄的起义地三道河子镇旧址,在1992年11月13日因国家重点工程莲花电站开工建设被淹没在莲花湖底,已然难寻踪迹。英雄虽逝,却精神永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起李文彬,有着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
1902年,李文彬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市三姓屯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困难,种过地、赶过马车,在哈尔滨铁路工厂学过徒。1920年,18岁的李文彬投身行伍,“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毅然奋勇反抗,但由于队伍解散,无奈赋闲在家。1935年,经介绍,李文彬来到三道河子林区任宁安县伪森林警察大队队长,而在三道河子驻防的两年时间内,李文彬从未打过抗日队伍,致使驻宁安的日军指挥机关对他“讨伐”不利深为不满。1936年秋,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派第五军一师参谋长张镇华到宁安县做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的策反工作,争取李文彬尽快率部起义。在张镇华的细致工作下,李文彬同意待时机成熟后率部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内部动员、组织工作,起义的时机逐渐成熟了。1937年7月12日,李文彬率领全队150名官兵起义,参加抗日部队。起义后,李文彬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警卫旅旅长,随后李文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向组织坚定地表示:誓死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人民的生存斗争到底。后来,他率部转战多地、奋勇杀敌,给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条件越来越艰苦,但革命意志也越来越坚定。
1939年9月13日,李文彬率先遣队第三师九团一连,在宝清等待接受任务时,遭伪军第三十五团和警察队80余人追击。李文彬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奋力突围。伪军见抗联人少,发动了猛烈进攻,一面疯狂射击,一面缩小包围圈。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师长李文彬与连长赵荣、班长李青山等7名同志一起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37岁。
“当年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英雄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发展得非常好。”海林市原档案局副局长、党史办(市志办)负责人任连柱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里建了莲花电站,整个原址都在水下了。但有了这个电站后,这边的养殖业发展得非常好。同时,旅游业也发展得非常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人民对英雄的追思,究其根本,是饮水思源;人民对精神的信仰,剖其实质,是感动崇敬。以李文彬为优秀代表之一的东北抗联战士所折射出的东北抗联精神,自诞生以来,始终助力着大家向胜利的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