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
2019-03-12
来源:
牡丹江文明网
责任编辑:
陈再重
|
|
|
中东铁路交通线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秘密国际交通线,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之间,开通了一条红色通道,被誉为“红色革命”的生命线。 1918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中东铁路就成为联结中苏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通道。1921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在绥芬河的欧罗巴旅馆建立了秘密国际交通站,在上海、北京、大连、哈尔滨设立交通联络处。 1922年7月,为加强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在绥芬河等地建立了国际地下交通站。1923 年,“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共北方区委将工作重点转向东三省,派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建立国际交通线,正式开辟了“上海——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莫斯科”这一红色地下交通线。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从1928年4月初开始,“六大”代表分批前往莫斯科,经行线路主要是由上海经大连至哈尔滨,或由北京经天津至哈尔滨,然后再由哈尔滨通过中东铁路到绥芬河或满洲里出境。为保证中共六大代表安全赴苏,中共中央责成哈尔滨设立秘密接待站。各交通站历尽千辛万苦,保证了“六大”代表的安全出入境。当时,绥芬河出入境通道有别勒洼沟、东北沟、19号界碑、21号界碑等处。出境的“六大”代表到达绥芬河后,由绥芬河地下交通站安排与一个俄国铁路工人接头,到了晚上由这个俄国人带路,顺着没有哨卡的小路出境,步行一夜,第二天早晨才能到达苏联境内的约定地点。据考证,从绥芬河出境的“六大”代表有瞿秋白、蔡畅等19人。中共六大结束后,代表们分批回国,大部分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经绥芬河回国。从绥芬河入境回国的“六大”代表有周恩来、罗章龙、邓颖超、李立三、蔡畅、邓中夏、向忠发、张国焘等51人。 共产国际为了培养中国革命者,在莫斯科创办了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很多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都是通过中东铁路赴苏学习的。1928年底,赵毅敏(1949年5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传部长)从苏联回国不久 ,就被派往绥芬河国际交通站。他和妻子凌沙同志在那里开了一个杂货铺,以此为掩护,接待共产党人出入境。这条红色交通线,曾留下了张闻天、杨尚昆、黄火青、左权、 刘伯承、 陈启科等革命者的足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对中苏边境严密封锁。1932年春夏之交,海参崴太平洋工会中国部主任杨松到绥芬河,确定绥芬河站党支部书记单殿元担任绥芬河国际交通站的负责人,负责与海参崴太平洋工会秘书处和各交通站的联络。单殿元利用在车站扳道同铁路工人接触的便利条件,积极发动群众,壮大交通员队伍。绥芬河机务段工人李春荣、孙立久等加入铁路共青团组织,他们多次组织慰问团越过敌人封锁线,携带毛巾、袜子、饼干等物品到穆棱慰问抗日官兵。 1933年初,李春荣开始从事国际交通,公开身份是绥芬河至海参崴国际列车清扫员。当时规定的联络方法是,列车到海参崴时李春荣不下车,在最后的一节车厢里等着一名苏联军官来接头。那个苏联军官上车后,他们互相交换信件、传递文件。1933 年1 月26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要求中共团结各种抗日武装力量,“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共同与敌人斗争。这份对东北抗日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献就是杨松通过绥芬河交通站传入东北,指导了全东北的抗日活动。 1934年4月,由于日伪特务机关严重破坏,许多党的地下工作者惨遭杀害,交通线遭到严重破坏。 1934 年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代表,加强交通站组织领导,中东铁路线上的抗日活动更加活跃。 中东铁路职工部委员赵采青与绥芬河、 磨刀石、 牡丹江等党的地下交通站联系,配合抗联二、 五军多次袭击当地日本特务机关,颠覆日寇军列。 1940年开始。日军连续多年的讨伐使抗联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为保存实力抗联撤入苏联, 在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中东线上的秘密交通站,继续传递党的指示,收集情报,护送抗联出入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