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
2018-12-27
来源:
牡丹江文明网
责任编辑:
陈再重
|
|
|
宁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到宁安采访、采风,不止一次听尹庆新老师说起东、西大街,因为,这两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在宁安人心中的分量极重。 东牌楼 资料显示,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巴海督建宁古塔新城时,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周二里,只有东西南三门,其北因有将军衙署故不设门。”外城,“周八里,共四门……”, 东门名曰“埠城门”,旧时被人们称作“东牌楼”。伪康德四年(1937年),东牌楼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西门名曰“西陲门”。内、外城东门之间就是东大街,内外城西门之间就是西大街。 尹庆新老师说,他从小时记事起,就不止一次到东大街寻找东牌楼,但总也没有找到,后来才知道毁于战火,便特别痛恨日本侵略者。 从尹庆新老师提供的老照片看,东牌楼属于“冲天式”、“三间四柱”三楼顶的木牌楼。因当时两旁都是低矮的民房,所以木牌楼显得高大、肃穆、威严。因年代久远,其主要构件,楼顶、斗栱、大小额枋、匾额和花板、铁挺勾、云墩雀替、楼柱、毗胪帽、夹杆石等等以及“埠城门”三个字,都已看不清楚。 当时繁华地 原东牌楼建在东大街东口,而东大街曾经是宁古塔新城最为繁华的街道,也是通往江东上山采伐木材的必经之路。宁安当地老人还有一种说法,建东牌楼是为了挡住东砬子的煞气,以保宁安城内平安无事。 东、西大街修筑的具体年代虽无详实史料记载,但从宁古塔新城建成的时间来分析,可以说东西大街最晚1666年就有了。而且,在宁古塔新城建成之前,尽管当地人烟稀少,但毕竟有了人烟。据《宁安县志》(1989年版)载:“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满洲镶蓝旗人兴佳,以牛录额真(佐领,四品)率兵驻守宁古塔”,后在清初的顺治时代曾几次迁汉民至宁古塔。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在宁古塔新城建成之前,此地已经有人居住生活。尹庆新老师在《宁古塔轶韵》说:在宁古塔新城未建之前,宁古塔这个地方,已经有了“牛家酱坊”“史家窑地”,而且,清代东北北部第一建筑、建于公元1634年(天聪八年)的宁安大石桥也证明了,在宁古塔新城建成前的三十多年,宁古塔就有初具规模的道路了。因此,尹庆新老师推算,在宁古塔新城建成之前,东、西大街就已经自然形成了。 东大街西与西大街相连,出东牌楼外的大街,再往东可直达牡丹江水西岸。西大街过外城西门,再往西过大石桥就上了直通吉林的驿道。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东西大街商业发达,铺户繁多,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各商号的门面均采取两廊铺板形式,门前四棵明柱,檐头挂幌子,有木制的,有铁制的,风吹摇曳,若铁马叮咚响。廊下有栏柜,外设长板凳二或四条,备顾客乘凉之用。滴水檐外之地下有阴沟,中间有条条木板横盖沟上。路面全用红松大板铺就。那时的路面没有现在这么宽。 东大街西段和中段是当时宁古塔最古老、最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旁拥挤地竖立着高低不等、建筑风格和样式各具特色的青砖瓦房,街南街北的几栋小楼,使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几许城市的韵味。各行业店铺鳞次栉比一个挤着一个,使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显得更加窄小。街道虽窄却很繁华,算不上车水马龙,却也人来人往很是热闹。适逢年节各商号挂上门灯,扎起牌楼,把节日的气氛点缀得更加浓郁。每逢元宵佳节,各路秧歌加上跑旱船的、耍龙灯的、踩高跷的一队接一队依次在东大街通过。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元宵节时的秧歌汇演都在这里举办。东西大街交口处更是龙灯“堵住”“灯官老爷”的最佳地段。那时,按事先约定好的办法,灯官在这里被龙灯“逼”得下轿,在龙灯下面穿过去,做几个滑稽动作才能通过。 商铺林立、政经中心 从清代、民国年间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在东大街西端、中段一里多长的街道两旁是各家商号的“领地”。庆祥号、大成升、德顺兴、义发源(现大和堂旧楼)、福泰成、东兴和、福生合、玉元龙、瑞生号、同心号、永泰和等较大的商号以及庆源东杂货店、闫床子小百、赵床子农具、和发恒、大和堂两家药店、三友文具店、永利金店、裕德厚皮革店、都家粮栈、德瑞记粮店、惠发当铺、永兴鞋店、张家鞋铺、靰鞡铺、禇家磨坊、永茂号酱菜百货商店以及宁古塔最早的莲芳照相馆、最大的儒彬照相馆、理发馆在大街两旁都有各自的位号。李翔贵、周瑞初、黄文耀、林永茂、孙玉富诊所也座落于大街两侧。现宁安三道板胡同北端东角是民国时区公所(原为日本宪兵队)所在地。当然,在旧社会,繁华之地常有污秽之所,民国年间的大烟馆、刘生麻将馆(赌馆)也“毫不相让”地挤在店铺之间。 西大街的繁华程度虽无法与东大街相比,但也称得上当时宁古塔的好地段。在这不到半里长的街道两旁,主要店铺有东文阁笔庄、仁和永、颐发源工业社、庆发东、庆祥号、赵家床子等。旧时几个时期的官府衙门,都坐落在西大街,其东侧就是菜市场了。 东西大街联通起来,浑然一体,交相辉映,使其成为当时宁古塔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中心。这条百年老街多少年来为活跃、繁荣宁古塔经济,沟通城乡往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往事只待成追忆 令人遗憾的是,原本凝固着历史建筑、繁华商业文化元素的东西大街的店铺用房(无论是楼房还是平房),都已被栉比鳞次的商品楼房所代替。 要想展示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程度及其风采,就必然会发生破坏,就必然要拆除一些旧的建筑。在拆除与建设中,如何把破坏与保留、新与旧统一起来,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制定统一的建设规划和长远规划,已经成为城镇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今的东、西大街已称不上商业街了,可是后建起来的栋栋楼房却成蛇形排列在东、西大街两旁,给人一种不透亮的感觉。 尹庆新老师说,现在的东、西大街是以通江路分界的。旧时却是以中马路和授宇胡同分界的。中马路在现在商业大厦后面,南从东、西大街交口处起,北到城后东街。这条路现已堵死。授宇胡同即现在新华书店、原制药厂东面那条街(现称钟楼北街)。过去这两条街是相通的,于是自然形成了东西大街的分界线。 谈起东、西大街,尹庆新老师感慨万千,他说:“人们总是希望发展的,总是希望新的代替旧的。面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欣喜之余,忍不住的惋惜之情还是油然而生。这里固然有上了年岁人的怀旧之情,可是我想的最多的却是什么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什么是一座城市的根。”
|
|
|
|
|